最初對法國有點了解是在2006年湖南衛(wèi)視舉行的《超級女聲》上,其中一個參賽選手,現(xiàn)在的當紅歌星尚雯婕是學法語出身的,我當時很喜歡她,所以對法語有了一定的了解,在比賽中她唱的法語歌不多,但是她說話的語氣讓我感覺不同尋常,帶有法語特有的聲調(diào),在她后來進入樂壇后唱了好幾首法文歌,別有韻味。
無論是英語老師還是其他人都說了法語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語言,法國人對自己的母語也有非凡的驕傲,法語之所以好聽是因為它的很多語言都是以元音結(jié)尾的,飽滿的元音聽起來總是格外誘人。
音樂無國界,最廣為流傳的法文歌應該是《依戀》了,清新歡快的調(diào)子是我接觸的第一首法文歌,后來一次偶然的機會又接觸到另一首法文歌——《Liekkas》,對于這首歌的喜愛致使我在完全不會法文的情況下,用中文諧音將這首歌學了下來,還記得大一時期有段時間手里常常拿著寫著歌詞的小紙張,經(jīng)過食堂,經(jīng)過四合院,經(jīng)過教學樓的時候都在輕聲學唱,慢慢地總算學會了。歌詞大意雖然不清楚,但每次聽著這首歌都讓我有一種快樂的感覺,喜愛是憑著一種感覺的,Liekkas帶給我奇妙的感覺,我就十分喜愛這首歌。
今年春晚的亮點不多,當法國玫瑰蘇菲瑪索上臺的時候,我精神奕奕地湊在電視機前,一首《玫瑰人生》艷驚滿座,時光在蘇菲的身上并沒有格外留情,年近五十的她在舞臺上綻放自己的時候,讓我也看到了歲月的痕跡,還記得蘇菲瑪索在13歲的時候拍的電影《初吻》,在朋友的竭力推薦下我看了這部電影,80年代的服飾十分耐看,蘇菲飾演的維在片中的幾種造型都很搶眼,沒有現(xiàn)代的非主流時尚和高貴冷艷,沒有今天的復雜,素色毛衣就很美,一看就讓人有種眼前一亮的感覺。
維在朋友的舞會上穿著牛仔裝吸煙的姿態(tài)十分可愛,因為不會吸煙而嗆著自己。還有她裹得嚴嚴實實的打扮,像一個可愛的小企鵝。片中維的外婆身上有十足的法國氣息,據(jù)她回憶,年輕時曾擁有很多浪漫瘋狂的經(jīng)歷,在教育孫女上,外婆的風格別具一格,讓火車上鄰座的人都受不了,很羨慕維能有一個這樣知心的外婆,陪她長大,原本以為講初戀,原來主菜是中年的婚姻之癢。電影里蘇菲瑪索的父母之間的感情,頗有讓人感動之處。盡管有出軌,有放棄,但那么多千絲萬縷的柔情,使得兩人始終選擇走在一起,走完一生。而我們曾經(jīng)以為最純情的初戀,卻是脆弱得不堪一擊。這部電影幫助我們?nèi)タ纯,十幾歲時我們的感情真相,很有醍醐灌頂?shù)墓π。初戀,就是愛一個人時為他哭為他笑為他失眠為他瘋狂,但或許忘記他只需要一天。另一個更好的異性會迅速吸引年輕的目光。那時,我們愛的只是自己,愛的只是愛情本身。但經(jīng)歷過共同生活,經(jīng)歷過瑣碎雜事,經(jīng)歷過婚姻孩子的感情,愛情的感覺或許被生活磨平了,但卻唇齒相依,不離不棄。我不知道哪種更美好,只知道這便是生活的真相了,每個人的選擇不盡相同。
最喜歡的一幕就是,在喧鬧的舞會上,維跑到飲料區(qū)喝水,馬修小心翼翼的走到她身后給她戴上耳機,頓時,音樂由喧鬧的爵士變成了悠揚舒緩的《reality》,然后維微笑轉(zhuǎn)身,閉眼,相擁,很溫馨的場景。還有一幕是在電影院里,馬修和維坐在一起,電影開場,燈光乍暗。馬修小心翼翼的試探著把手從后面繞過擁抱她,維的表情停頓了一下,然后默契的把頭倚靠在馬修的肩膀上。而當維一個人的時候,她把自己關在房間里,坐在床上,斜倚著吉他彈奏《reality》的神情則讓我想起奧黛麗赫本在《蒂凡尼早餐》里彈唱《moon river》時的樣子,不知道是不是導演有意為之。而電影最后的場景是舞會上維離開了馬修的懷抱,旋轉(zhuǎn)著接受另一個男生的舞約。很多人會覺得這個結(jié)局似乎不太美好,但我卻認為,電影的真意恰恰在這里。維對馬修的感覺并不是愛情,而只是單純的好感,這就是青春時期的特征,我們會很輕易的喜歡上某些人或某些事物,看起來似乎很轟轟烈烈的樣子,但其實也只是喜歡罷了。十三歲,年輕得只能用來嘗試,而不是愛上,而在經(jīng)歷無數(shù)次的喜歡和厭倦的交替之后,我們才會明白愛和喜歡的區(qū)別,才知道什么樣的感覺才算是愛。
這學期的走進法蘭西課程讓我了解到很多法國的知識,法國的高盧文化、法國人愛吃鵝肝、法國有幾個大的葡萄酒莊。每一個文化都有自己獨特之處,法國的文化從骨子里有一種浪漫的氣息,老師說法國人有很多假期,商店在某些日子也是不開的,在中國,利益趨于所有其他事務之前,難以想象有人會為了陪伴家人朋友而放棄賺錢的機會。人生應該是多姿多彩的,而不應只有一個目標,尤其是萬千人都只有一個目標,真希望有一天中國也能像法國一樣,隨處都充滿浪漫與活力,激情與奔放,那樣大家將會生活在一片融洽無比的氛圍中。